序號 |
中文主標題 |
類別 |
繳費 |
審核 |
作者 |
1 |
城市老齡化、生存能力和地方依戀:闡述以人為本的就地養老住宅的識別和流動性 |
環境行為 |
 |
 |
林珍瑩 |
2 |
不同辦公空間燈具類型之照明用電密度分析 |
建築環境技術 |
 |
 |
王俞之 |
3 |
探索情緒與空間關係之研究 |
環境行為 |
 |
 |
賴怡成 |
4 |
情緒空間運算化模型建構之研究 |
電腦應用 |
 |
 |
賴怡成 |
5 |
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遊客使用後滿意度初探 |
生態與永續 |
 |
 |
湯潔新 |
6 |
建築與設備系統整合設計:台灣首座碳離子同步加速器癌症治療中心為例 |
設計作品 |
 |
 |
潘振宇 |
7 |
高齡日間照顧中心異味樣態之季節性與活動性差異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潘振宇 |
9 |
「空間生產」視角下的可食地景研究 —以上海市金水和璟園社區為例 |
生態與永續 |
 |
 |
鄭志偉 |
11 |
密閉居室CO、CO2及O2 濃度與人員逃生避難行為關聯性之研究 |
規劃與計畫 |
 |
 |
張邦立 |
13 |
m.COV-tainer 20呎貨櫃之簡易型換氣系統正壓效能改善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李少瑋 |
14 |
老舊大型集會講廳之空調換氣設備改善設計 |
建築設計 |
 |
 |
翁愷廷 |
15 |
高鐵桃園車站特定區周邊集水區土地排水單元劃分與逕流分擔對策初探 |
生態與永續 |
 |
 |
馮家恩 |
17 |
廚房空調設備更新與改善以中小學中央廚房為例 |
設計作品 |
 |
 |
謝孟築 |
18 |
建築學的起源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李冠儒 |
19 |
商圈環境對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東區商圈為例 |
環境行為 |
 |
 |
李秋美 |
20 |
大庭院.小聚落–中原老宿舍的呢喃 |
其他 |
 |
 |
謝秉吟 |
21 |
公寓大廈住宅自然通風對室內懸浮微粒減緩之研究–以初一、十五居家燒香拜拜為例 |
電腦應用 |
 |
 |
曾泊芯 |
22 |
權利關係架構在城市空間再結構的空間作用:迪化街店屋的流動性與公共性 |
規劃與計畫 |
 |
 |
張雅銘 |
23 |
永續成真–中原大學老宿舍的再生 |
其他 |
 |
 |
劉凱怡 |
24 |
永續循環觀念下的再利用 – 從中原老宿舍到 Nespresso 膠囊咖啡 |
其他 |
 |
 |
張宏駿 |
25 |
工程進度規劃與實際人力管理認知落差之研究 –以臺北市某建築修復工程個案為例 |
電腦應用 |
 |
 |
陳毅 |
26 |
摺疊單元應用於砌石拱頂構造製造流程初探 |
電腦應用 |
 |
 |
張瑋峻 |
27 |
臺灣中、高齡單身女性共居住宅 |
環境行為 |
 |
 |
李佳彥 |
28 |
全景式地方規劃設計的實踐途徑 |
規劃與計畫 |
 |
 |
林睿騏 |
29 |
都市型態構成之分類優化及探討其與都市高溫化之影響 |
生態與永續 |
 |
 |
陳育成 |
30 |
複合式立面系統材料特性光環境評估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陳裕修 |
31 |
礦業文化轉譯應用於博物館教具箱-以猴硐礦工文史館為例 |
其他 |
 |
 |
張家詩 |
33 |
文化景觀與聚落之宿舍聚落建築群再利用可能性之探討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錢宛孜 |
34 |
探討國內社會住宅之住棟計畫的供給特性-以臺中市社會住宅為例 |
建築設計 |
 |
 |
宋嘉峻 |
35 |
住宅能效評估系統之集合住宅住戶專用分區耗能密度建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郭柏巖 |
36 |
都市尺度下的建築人文關懷:以誠品中山店為例 |
建築設計 |
 |
 |
丁銨亭 |
37 |
POI數據導入都市街廓生成模擬的應用 |
電腦應用 |
 |
 |
丁妤蓁 |
38 |
地方文化的呈現歷程-以社區入口意象為例 |
規劃與計畫 |
 |
 |
黃建泓 |
39 |
既有建築結構限制下室內壓力簡易改善 |
建築環境技術 |
 |
 |
張郁晨 |
40 |
從照顧模式探討臺日小規模多機能服務設施規劃 |
環境行為 |
 |
 |
王盛烈 |
41 |
日治時期樹林地區核心變遷與其歷史區域形成關係之探討 |
規劃與計畫 |
 |
 |
袁明道 |
42 |
住宅能效評估系統之透天住宅耗電密度建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郭柏巖 |
43 |
疫後旅館標準房型空調通風換氣影響探討 |
建築環境技術 |
 |
 |
謝宗庭 |
44 |
單元照顧理念之團體家屋環境設計方向初探 |
環境行為 |
 |
 |
李其融 |
45 |
探討建築座向與空間尺度對空調耗能之影響 |
建築環境技術 |
 |
 |
丁云婷 |
46 |
台南府城都市設計治理的彈性 |
規劃與計畫 |
 |
 |
莊軒豪 |
47 |
城鄉衛生所門診空間使用行為與服務設計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 |
環境行為 |
 |
 |
陳又嫙 |
48 |
The Role of Community Associations in Rural Communities –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eicheng Yilan (Taiwan) and Challex (France) |
規劃與計畫 |
 |
 |
張嘉海 |
49 |
風水與建築環境初探 |
其他 |
 |
 |
陳威廷 |
51 |
以學習歷程檔案模式作為建築設計課程輔助教學成效之探討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邱奕旭 |
52 |
長照機構中生物氣溶膠在空間的擴散 |
建築環境技術 |
 |
 |
劉宣伶 |
53 |
開放式辦公空間中座位距離與面向對個人空間之影響—考量螢幕與他人視線 |
環境行為 |
 |
 |
林立雯 |
54 |
運用專家訪談探討老幼共融與互動空間理念、樣態與衝突-以長照創新整合型服務據點為例 |
環境行為 |
 |
 |
張雅雯 |
55 |
運用專家訪談法探討長照創新整合型服務據點空間樣態與形式 |
環境行為 |
 |
 |
蘇詠捷 |
56 |
虛擬空間路徑分析系統「VR-Path」空間分析與操作使用性探討與研究 |
電腦應用 |
 |
 |
卓群倫 |
57 |
透空式高層建築風熱環境影響之初探—以理想城市為例 |
規劃與計畫 |
 |
 |
黃智賢 |
60 |
以空調耗能角度探討陽台設計之環境效益-以高雄地區集合住宅大樓為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陳麗伃 |
61 |
高齡者居家無障礙環境修繕施作廠商服務現況之研究 -以雲林嘉義為例 |
總論 |
 |
 |
温偉捷 |
62 |
從環境品質評量探討我國失智者日間照顧環境-以台北市日照中心為例 |
環境行為 |
 |
 |
林意婷 |
64 |
失能者住宅修繕行為之研究-以雲林縣申請政府補助者為例 |
環境行為 |
 |
 |
鄭婉伶 |
65 |
在現代臺灣尋找古希臘(二):解讀1970年代臺灣盛行類型化市政建築之現象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薛孟琪 |
66 |
運用空間型構理論分析都市結構緊密程度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 |
規劃與計畫 |
 |
 |
黃光廷 |
68 |
創意建築實驗場- 德國Vitra園區建築的空間氛圍與建築美學之研究 |
建築設計 |
 |
 |
許浩龍 |
69 |
奧地利格拉茲城市創新與建築發展模式之研究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許浩龍 |
70 |
C級巷弄長照站活動空間行為使用調查-以斗六市兩家長照站為例 |
環境行為 |
 |
 |
韓秉成 |
71 |
多世代近鄰相互支援照顧的理想模式之探討 |
總論 |
 |
 |
李美慧 |
72 |
老屋之建築微氣候分析評估與改善-以島呼冊店為例 |
生態與永續 |
 |
 |
蔡秉諭 |
73 |
漢語文化圈臺灣之建築遺產保存觀研究—以漢籍資料關鍵字為例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藍志玟 |
74 |
空間「概念詞彙」做為基本設計教學與研究的方法論建構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徐玉姈 |
75 |
歷史建築「迪化街一段329號店屋」之保存與再利用 |
總論 |
 |
 |
張惠婷 |
76 |
藝遊微境-疫情時代下的參與式構築實作教育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黃奕智 |
77 |
社會住宅不同屬性住戶使用差異研究:東明社會住宅原有國宅戶與一般戶之比較 |
規劃與計畫 |
 |
 |
林郁期 |
80 |
臺灣國家公園避難型山屋之建築構法研究之一 |
建築工程技術 |
 |
 |
謝秉佑 |
81 |
人口潛力區的住宅供應特色 - 以竹北市3個里為例 |
建築經濟與管理 |
 |
 |
倪晶瑋 |
82 |
老舊公寓住宅高齡安全防護改善要點之初探 |
環境行為 |
 |
 |
蔣比涵 |
83 |
垃圾清運與街道生活空間之節奏分析 – 萬華區為例 |
總論 |
 |
 |
曹志安 |
84 |
建築熱水系統耗能因素之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王憶婷 |
85 |
基礎設施作為市民日常生活場域–以八德立體停車場為例 |
規劃與計畫 |
 |
 |
黃漢庭 |
86 |
都市教會教堂空間–以恩友中心為例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黃漢庭 |
87 |
文資法古蹟建築價值優先原則執行架構之初探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劉鑫全 |
89 |
國教校園建築耗水分級標示與評估之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詹彥頎 |
90 |
探討無機聚合被動輻射散熱塗料應用於建築外殼之冷卻效益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顏芷宣 |
91 |
熱劣化對外牆磁磚黏著強度之影響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高大鈞 |
92 |
台中市社會住宅社福空間規劃與使用現況之研究-以太平社宅兩家日照中心為例 |
環境行為 |
 |
 |
陳明典 |
93 |
外牆飾面材黏著層施工法對強度之影響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呂敏如 |
94 |
探索閒置空間機能性填充的可適應性 |
建築設計 |
 |
 |
蔡旻家 |
95 |
布吉納法索住宅隔間牆通風與採光效益 |
環境行為 |
 |
 |
白文德 |
96 |
建築用水標示之研究-以集合住宅為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河村禎彦 |
97 |
臺中都市熱島效應緩解策略之風廊系統的指認與建構 |
生態與永續 |
 |
 |
蔡沛淇 |
98 |
台北市社會住宅通用設計使用後評估-以東明社會住宅為例 |
建築設計 |
 |
 |
顏良印 |
101 |
新冠肺炎疫情下台灣廟宇室內通風評估-以北港朝天宮為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張振豐 |
103 |
臺灣高齡友善城市計畫公共領域成果分析 |
規劃與計畫 |
 |
 |
欒景禹 |
104 |
竹北九牧世家-疫情常態化世代大樓公設新思維 |
規劃與計畫 |
 |
 |
林建志 |
105 |
日本殖民初期臺灣「自然」公園雛型初探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王佳怡 |
106 |
古蹟修復再利用中燈具安裝設計施工原則之研究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蔡其揚 |
107 |
從CIAM與柯比意的馬賽公寓來看台灣社會住宅的爭議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莊婷媓 |
108 |
人口紅利區住宅供應特色-以桃園市八德區三個里為例 |
建築經濟與管理 |
 |
 |
倪晶瑋 |
109 |
廟宇修復周期之研究-以萬華龍山寺為例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余芷嫣 |
110 |
建築師事務所從業人員核心能力之研究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黃國宏 |
111 |
煉鋼爐碴應用於防音骨架式隔間牆構造之開發 |
建築工程技術 |
 |
 |
周傳文 |
112 |
建築設計教育中的跨文化影響:以案例分析與轉化作為探討對象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吳南葳 |
115 |
高架人行陸橋去留與存廢 |
總論 |
 |
 |
陳鈞喨 |
116 |
水庫淤泥研製燒結與非燒結磚之性能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張又升 |
117 |
水庫淤泥非燒結磚之輕量化效益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蔡宜妙 |
118 |
變形砌塊體構加工成型與地景構築 |
電腦應用 |
 |
 |
王菁吟 |
120 |
使用三維雷射掃描建構北港傳統祭祀空間與周圍環境建築模型 |
電腦應用 |
 |
 |
鄭名廷 |
121 |
合作與敘事分享為導向之「劇場設計導論」教學研究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曾景濱 |
122 |
晚清時期苗栗後龍溪流域的開墾與客家夥房屋的文化意涵 ---以公館鄉館東村林家古厝為例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蔡榮任 |
123 |
對話理論—博物學式的設計操作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顏亮平 |
124 |
都市集合住宅室內不良氣味之探究 |
環境行為 |
 |
 |
王菁雲 |
126 |
中世代族群居住經歷影響居住選擇的因素 |
環境行為 |
 |
 |
陳亮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