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中文主標題 |
類別 |
繳費 |
審核 |
作者 |
2 |
考量照度過高區域下之等價開窗率與自然採光性能比較 |
生態與永續 |
 |
 |
鍾翔宇 |
3 |
圖像控制擴散模型中解析度參數對效果圖的影響 |
電腦應用 |
 |
 |
秦子昂 |
4 |
建築開窗長寬比例對居室自然採光效能之影響-結合CNS照度標準 |
建築環境技術 |
 |
 |
許雅晴 |
5 |
大數據基礎動態街廓關聯性模型建構之研究 |
電腦應用 |
 |
 |
賴怡成 |
6 |
以代理人基礎模型探討老化城市再生之研究 |
電腦應用 |
 |
 |
賴怡成 |
7 |
輪椅防傾桿之振動台試驗與數值模擬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李奕辰 |
8 |
傳統型存水彎自淨能力–利用自體虹吸提升自淨效能探討 |
其他 |
 |
 |
羅國銘 |
9 |
自立式圖書館書架防墜落構件試驗 |
建築工程技術 |
 |
 |
方昱鈞 |
10 |
住宅臥室空間比例及方位對採光之影響 |
建築環境技術 |
 |
 |
呂孟倢 |
11 |
中興大學南投校區建置計畫之研究 以綜合大樓整修工程為例 |
生態與永續 |
 |
 |
張瑗芹 |
12 |
地震引致地盤沉陷下鋼管樁之極限側向承載力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佐藤 睦月 |
13 |
基於行人暴露度與社會經濟脆弱度之都市熱風險評估 |
建築環境技術 |
 |
 |
呂季霖 |
14 |
牙醫診所醫療設備設計與建築整合:從開業到專業化的設備選擇與布局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潘振宇 |
15 |
冰蓄冷系統之建築空間影響與成本效益分析-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例 |
建築經濟與管理 |
 |
 |
潘振宇 |
16 |
當代建築哲學之問題與跨文化解方初探 |
其他 |
 |
 |
李冠儒 |
17 |
數位工具介入空間設計與教學類型的初探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朱百鏡 |
18 |
家的模型-女性主體的空間回應 |
環境行為 |
 |
 |
張瑜庭 |
20 |
牆做為住宅空間中如畫經驗的觸媒之研究 |
建築設計 |
 |
 |
陳美蓮 |
21 |
證據驅動空間治理: 以電腦視覺發展都市開放空間使用模式識別與呈現之科技治理方法 |
電腦應用 |
 |
 |
沈揚庭 |
22 |
資本治理下的都市公共建築變異-以臺北大巨蛋之象徵生產與轉軌為例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劉冠威 |
23 |
台灣建築能效評估之可視化運算工具開發 |
電腦應用 |
 |
 |
張榕珈 |
24 |
住宅衛浴空間與排水管路配置結合BIM最佳化評估系統之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張家峻 |
25 |
允許大變位與具自復位性能之純木結構系統思維及足尺實驗驗證 |
建築工程技術 |
 |
 |
楊書河 |
26 |
辦公空間地板出風量與溫度設定策略對降溫效果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吳岩瑾 |
27 |
高齡者住宅環境改善歷程之研究-以雲林縣輔助器具資源中心案例為例 |
環境行為 |
 |
 |
鄭婉伶 |
28 |
數位驅動之模組化微型住宅應用分析 |
電腦應用 |
 |
 |
沈育廷 |
29 |
連棟式透天門庭空間使用行為研究-以高雄市鳳山區五權路段為例 |
環境行為 |
 |
 |
李胤承 |
30 |
開放式餐飲空間以簡易水冷降溫之熱舒適探討──以街屋型早餐店為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陳玟慈 |
31 |
歷史與現代交織的迪化街茶文化體驗空間設計 |
室內設計 |
 |
 |
鄭之寧 |
32 |
大稻埕三大廟宇與老綿成燈籠文化的價值再現 |
室內設計 |
 |
 |
李依庭 |
33 |
身體、記憶與建築形象的姿態做為住宅建築空間顯現其雙重品質的觸媒之研究 |
建築設計 |
 |
 |
吳世華 |
35 |
公辦都市更新執行效益先期評估-以大陳地區為例 |
生態與永續 |
 |
 |
王克振 |
36 |
基於GIS探討捷運TOD對都市更新之影響—以萬華區捷運站周邊為例 |
生態與永續 |
 |
 |
陳鈺靜 |
38 |
蘊含碳最佳化設計流程之研究 |
電腦應用 |
 |
 |
楊謹豪 |
39 |
辦公類建築規模與空調系統能耗分布狀態分析 |
建築環境技術 |
 |
 |
張心柔 |
40 |
臺灣中南部各級都市公園公廁衛生設備使用觀察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樂凱武 |
41 |
摺空間的教學實驗,以電路配置圖進行案例分析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林奕錫 |
42 |
住宅熱水供應量動態水負荷計算之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黃克琮 |
43 |
高齡住宅中智慧科技普及困境之探討 |
室內設計 |
 |
 |
壽志豪 |
44 |
具浮力通風塔之階梯式大型會議空間自然通風效率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郭少璞 |
45 |
統包工程施工階段BIM應用與實踐探討---以社會住宅工程為例 |
電腦應用 |
 |
 |
林羽柔 |
46 |
營造觀點探討金質獎評選指標之實踐-以青年社會住宅為例 |
建築工程技術 |
 |
 |
莊又臻 |
48 |
南投縣高溫分布特徵與環境調適策略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陳玉容 |
50 |
宿舍類建築熱水供水量動態模擬推估方法之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潘思廷 |
51 |
將穩定擴散 LoRA 模型融入當代設計應用中以融合傳統伊斯蘭建築 |
電腦應用 |
 |
 |
哈比比 |
52 |
大稻埕空間意象構成元素之研究——以空間色彩為例 |
環境行為 |
 |
 |
劉文歡 |
53 |
參與式熱揭露: 結合人流影像辨識與微氣候模擬之熱風險辨識研究與實證 |
環境行為 |
 |
 |
陳宥豪 |
54 |
近年高層集合住宅避難設計之探討 |
建築工程技術 |
 |
 |
林裕昌 |
55 |
室內光環境照明動態調控對人體晝夜節律影響之研究—以北科大會議室為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陳靖堯 |
56 |
初探建築許可數位化對建管審查的影響 |
總論 |
 |
 |
李青姵 |
57 |
初探《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對建築物所有人之影響 |
總論 |
 |
 |
廖寄萍 |
58 |
以文化為導向的舊市區再生國際趨勢、臺灣經驗 |
生態與永續 |
 |
 |
陳美恩 |
59 |
開孔尺寸與靜壓室高度對地板出風特性之關聯性分析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鍾旭恆 |
61 |
辦公空間不同空調設備於秋冬期間之冷凝除濕效果探討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朱傳捷 |
62 |
數位木板材構築之貫穿直榫應用研究-幾何細分曲面構造的連接系統探討 |
電腦應用 |
 |
 |
崔元耀 |
63 |
數位化陶質建築皮層的物質與非物質性探討-以光影形態與材料實驗為例 |
電腦應用 |
 |
 |
李易霈 |
64 |
應用機械手臂的陶土3D列印構築研究-以路徑生成對構造表現與構築肌理之影響為例 |
電腦應用 |
 |
 |
錢本威 |
66 |
拓樸優化在節點式構造接頭設計與混凝土製造應用之研究 |
電腦應用 |
 |
 |
游維泰 |
67 |
建築雨水回收系統現況調查與規劃樣態分析之研究 |
生態與永續 |
 |
 |
黃士峰 |
69 |
屋頂型太陽能模組結合建築密度與高度對風熱環境影響之研究 |
生態與永續 |
 |
 |
林欣儀 |
70 |
透空式建築與街道空間配置對都市通風環境影響之研究 |
規劃與計畫 |
 |
 |
方禹澄 |
72 |
從「空間」到「地方」:左營合群、明德、與建業新村中的眷村意象與地方感之探討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連苡亘 |
73 |
AI輔助建築情境圖面生成之教學方法探討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蔡丁毅 |
75 |
臺灣客家傳統民居空間與裝飾中的性別意涵-以美濃夥房為例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李芸僑 |
76 |
以低碳(低蘊)含碳與建築能效角度探討蘆竹國民運動中心全生命週期碳排量 |
生態與永續 |
 |
 |
李宥澔 |
77 |
以低(蘊含)碳與建築能效的角度檢視中壢社會住宅全生命週期碳排比例 |
生態與永續 |
 |
 |
程冰燕 |
78 |
都市綠地之空間優化策略: 結合GIS步行可及性分析與都市意象理論之應用研究 |
電腦應用 |
 |
 |
馬千蘋 |
79 |
智慧照明設計模擬評估系統之研究-以低視能高齡者尋書為例 |
環境行為 |
 |
 |
黃瑞菘 |
80 |
結構體主要建材及施工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之研究-以鋼筋建材為例 |
總論 |
 |
 |
許宏光 |
81 |
無線耳機產業之發包與代工探討-以A公司為例 |
建築經濟與管理 |
 |
 |
王儷瑾 |
82 |
結構體主要建材及施工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之研究 以混凝土建材為例 |
總論 |
 |
 |
許宏光 |
83 |
無線耳機產業之驗收與出貨探討-以A公司為例 |
建築經濟與管理 |
 |
 |
王儷瑾 |
84 |
以低碳(低蘊含碳)與建築能效探討辦公大樓建築全生命週期碳排放評估 |
生態與永續 |
 |
 |
劉𦱀昀 |
85 |
飯店管理之消費與交易探討-以A飯店為例 |
建築經濟與管理 |
 |
 |
許嘉真 |
86 |
飯店管理之報表與評估探討-以A飯店為例 |
建築經濟與管理 |
 |
 |
許嘉真 |
88 |
連棟式透天住宅門庭空間使用行為探討-以雲林縣土庫鎮北平里為例 |
環境行為 |
 |
 |
張家瑄 |
89 |
建築與藝術的融合—西北大飯店與南夜大舞廳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林威佑 |
90 |
既有建築蘊含碳排即時評估與視覺化系統開發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林聖洋 |
91 |
以圖像辨識人工智慧進行建築排水系統風險評估之研究 |
電腦應用 |
 |
 |
林晏宇 |
92 |
太陽能光電設備之規劃與施工探討-以屋頂型太陽能板為例 |
總論 |
 |
 |
郭志郎 |
93 |
全球在地化理念下都市閒置空間形成之研究:以臺中花博為例 |
規劃與計畫 |
 |
 |
朱卜璇 |
94 |
不同局部氣候分區之型態與建築材料對都市熱島效應影響之探討-以嘉義市為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陳育成 |
95 |
論「間」與「侘寂」:日本建築美學中靜謐空間的形塑美學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林璟 |
96 |
基於形狀係數優化的低碳建築平面設計流程初探:以矩形平面最大出挑面積為例 |
電腦應用 |
 |
 |
吳佳壎 |
98 |
傳統木雕藝師葉佳讓之研究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徐瑛鎂 |
99 |
以模糊理論詮釋大學校舍空間給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及活動行為 |
電腦應用 |
 |
 |
陳清山 |
100 |
都市樓層型日照中心空間使用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人瑞家園為例 |
環境行為 |
 |
 |
梁齡 |
101 |
后里賢坂張家祖墓的墳塋形式與其人文意涵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張雅銘 |
103 |
以局部氣候分區量化都市型態並探討其與非固定綠化分佈之關聯:以嘉義市為例 |
規劃與計畫 |
 |
 |
鄒嘉宸 |
105 |
BIM進行採光面積法規自動檢核之研究—以回字型建築為例 |
電腦應用 |
 |
 |
楊鎧碩 |
106 |
生成式設計應用於標準化住宅單元之研究—以南港東明社會住宅二房型為例 |
電腦應用 |
 |
 |
韋媛薰 |
107 |
建築雨水利用平衡景觀綠化耗水之評估模式研究 |
生態與永續 |
 |
 |
康育禔 |
108 |
火車站樓梯照明設計現況調查-以彰化、嘉義火車站為例 |
環境行為 |
 |
 |
王瑀彤 |
109 |
探討包容性設計的可能性—以成功大學校園友善工作坊為例 |
規劃與計畫 |
 |
 |
陳奕璇 |
110 |
吊扇對室內風場與熱舒適度的影響之探討—以逢甲大學傳統教學空間為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何方依  |
111 |
機械通風設置對室內風場影響之探討- 台中市街屋狹長類型貓旅館為例 |
建築環境技術 |
 |
 |
唐郁雅 |
113 |
霹靂州錫礦業對怡保城鎮空間發展之影響-以華人的視角為主的探討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黃蕙欣 |
116 |
建築物反射光害的影響與因應對策 |
總論 |
 |
 |
許斯晴 |
118 |
綠色機場航廈設計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 |
規劃與計畫 |
 |
 |
沈永堂 |
119 |
AI智能防火防災系統導入高齡者照護機構之可行性評估 |
規劃與計畫 |
 |
 |
吳侑宸 |
120 |
補習班建築類型與避難安全之研究 |
規劃與計畫 |
 |
 |
林宥均 |
121 |
制度縫隙下污染工業遺址之潛在節點與行動形式分析—以水湳洞選煉廠遺址為例 |
生態與永續 |
 |
 |
許惟傑 |
122 |
美術館建築演變之研究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陳晨均 |
123 |
臺灣戰後西方宗教建築現代化:以賀陳詞的作品為例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林菁亭 |
124 |
BIM結合API自動化應用研究之應用於施工估價 |
電腦應用 |
 |
 |
何丞翔 |
125 |
私密性與領域感的建立:當代集合住宅的空間計畫 |
建築設計 |
 |
 |
謝廷翊 |
128 |
在臺印尼籍家務移工之空間權力初探 |
總論 |
 |
 |
張庭魁 |
129 |
基於BIM與參數化計算營建機器人於施工過程之碳排放分析– 以牆面油漆噴塗為例 |
電腦應用 |
 |
 |
張展旗 |
130 |
高齡閱讀區的照明設備之研究-以成功大學為例 |
環境行為 |
 |
 |
林子軒 |
131 |
祭祀建築空間構成探討--以「垂裕祠」為例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楊進忠 |
132 |
CFD模擬風災衝擊下建築立體綠化與防護措施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沈妤庭 |
133 |
城鄉遊蹤:一場建築旅行的設計課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陳書毅 |
134 |
探索歷史瓦片再利用的可能途徑 |
生態與永續 |
 |
 |
謝明慧 |
136 |
地震損壞後外牆磁磚施工界面破壞樣態之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林裕昌 |
137 |
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現行勞務採購招標困境初探-以公有建造物類文化資產為例 |
總論 |
 |
 |
陳惠琪 |
139 |
住宅室內裝修碳排放熱點之研究 |
室內設計 |
 |
 |
盂柏君 |
140 |
未來公園:智慧科技應用對城市孤獨與社交互動之影響實證 |
環境行為 |
 |
 |
黃偉豪 |
141 |
應用現地量測方法評估熱傳性能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李林蒼 |
142 |
國際民俗村思潮與1970年代台灣大型文化建設發展之關聯探討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陳威翰 |
143 |
運用 AR 技術提升營建工程現場比對與查驗效率之基礎研究 |
電腦應用 |
 |
 |
余采霈 |
144 |
感知重構作為建築的叛逆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林士兆 |
145 |
混合換氣策略在亞熱帶地區提升室內健康與降低能源消耗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李昕純 |
146 |
探討民間實施者投入都市更新案件效益因素之研究 -以台北市都更基地為例 |
生態與永續 |
 |
 |
葉心瑀 |
147 |
從綠建築邁向零耗水:公共集會建築用水效能研究 |
建築環境技術 |
 |
 |
河村禎彦 |
150 |
整合機械手臂與電腦視覺發展自動化磚構造構築系統 |
電腦應用 |
 |
 |
蔡承恩 |
151 |
國產栓組式集成板之抗剪與抗彎性能評估 |
建築工程技術 |
 |
 |
許瑋珎 |
152 |
如果貓走了——探討猴硐地區之生態及人文地景永續發展策略 |
生態與永續 |
 |
 |
陳明琛 |
153 |
未完成的完成式 |
設計作品 |
 |
 |
劉如珊 |
154 |
以3D列印創造室內牆面之互動性研究 |
電腦應用 |
 |
 |
謝淳鈺 |
155 |
Precedent DNA 語意模組化 |
電腦應用 |
 |
 |
李奕萱 |
156 |
白冷外方傳教會教堂建築在國際的分布與現況初探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陳郁涵 |
157 |
虛擬環境中的療癒性-以色彩感知為例 |
室內設計 |
 |
 |
謝淳鈺 |
158 |
公立圖書館高齡友善閱讀區空間照明規劃與設計初探──以臺中市外埔分館為例 |
環境行為 |
 |
 |
蔡君宜 |
159 |
空間作為情感催化劑的潛力:建構基於敘事結構的沉浸式情感設計矩陣 |
環境行為 |
 |
 |
陳淑楹 |
160 |
異質時間在建築中的意義 |
建築設計 |
 |
 |
陳紀礽 |
161 |
熱島效應下之街廓型態優化模擬研究-以桃園中壢公營住宅為例 |
電腦應用 |
 |
 |
朱柏宇 |
162 |
看不見的城市:澳門都市發展與社會控制結構關係-過去、現在與未來 |
規劃與計畫 |
 |
 |
彭詠聰 |
163 |
感官參數模擬下之閾限空間設計策略研究-建築四要素於沉浸式體驗中的應用 |
電腦應用 |
 |
 |
劉梓璇 |
164 |
淺談弱化的建築意識:從藝術到建築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王雅祺 |
165 |
日治時期吳克明墓園建築空間規制之研究 |
建築歷史與理論 |
 |
 |
敖淳淳 |
166 |
論方向性對於木造構築的影響 |
電腦應用 |
 |
 |
林宏聰 |
168 |
街道生活感之元素-以新化歷史街區立面為例 |
規劃與計畫 |
 |
 |
藍心妤 |
169 |
從帳篷到城市:探索生活需求最小化與空間關係 |
總論 |
 |
 |
黃敏懿 |
171 |
以藝術介入與社區共創活化眷村空間之研究:以中壢馬祖新村為例 |
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
 |
 |
黃琬雯 |
172 |
新興科技輔助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民眾參與決策架構初擬 |
規劃與計畫 |
 |
 |
彭千岳 |
173 |
鈣系碳封存材料應用於樓板衝擊音隔音構造開發之研究 |
建築工程技術 |
 |
 |
周傳文 |
174 |
街景影像作為場域行為的初探工具 |
環境行為 |
 |
 |
陳彥霖 |
175 |
隱喻作為建築感知的詮釋路徑 |
建築設計 |
 |
 |
侯雅樵 |
176 |
語言與視覺提示工程:引導大型語言模型閱讀建築圖面之方法 |
電腦應用 |
 |
 |
簡任謙 |
177 |
重構案例知識庫 |
建築設計 |
 |
 |
黃柏熹 |